查看原文
其他

“应该用创造的方式而不是记录的方式来再现风景”

1908阅览室 1908阅览室 2022-12-25


© Bilder von Feldmann


艺术—摄影概貌|从深度到表面

文:安德列·胡耶(法)

译:袁燕舞 


在从现代主义的大历史到亚平常的小历史过渡的同时,摄影也在艺术作品中带进了当今世界的肤浅特性。夸张,无聊,转瞬即逝,华而不实,这些特性随着大众媒体不可思议的快节奏,渗入到文化和艺术的领域,并逐渐取代了深度性。因此现代主义价值观的逆转,体现在一个从深度到浅表的转变过程,特别是在绘画上,格林伯格尤为器重的平面性消失了,蜕变成后现代主义的表面性。表面性是所有后现代主义流派的共同特征,它表现为前此阶段艺术中一些典型的“深度性”的消退:外在与内在之间的解释学深度;表象与本质之间的辩证法深度;非真实与真实之间的存在性深度;甚或能指(signifiant)和所指(signifié)之间的符号学深度。所有这些曾经主导了现代主义思想、实践和言论的典型深度性,逐渐地失去了价值,兴起的是以表面或是多元化表面为主宰的价值观。


© Cindy Sherman


于是在 1980 年代初期,绘画领域出现了与现代主义背道而驰的回归具象、叙述和装饰的潮流。这个被尤尔根·哈贝马斯(Jürgen Habermas)称为“新保守主义”的形式主义的后现代主义,迅速影响了艺术领域,推动了作品新类型和新的实践手法的诞生,比如以摄影为艺术材料的创作。现代主义在平面性中追寻绘画的本质,而后现代主义绘画作品的视点完 全是浅表的、异想天开和戏谑性的,对本质性、纯粹性、艺术疆域界定和类型级别等问题无动于衷——完全站在“谈论艺术的艺术”的反面。这些作品之所以肤浅,因为它们从纯粹性的美学束缚中解脱出来;因为它们颠覆了此前阶段的艺术不断提出的问题;是因为它们将出处不同、曾经处于平行不相交领域的图像,不论艺术与否,毫无顾忌地杂交在一起;还因为它们只与形式和表象游戏,不考虑内容和意义。于是,这些浅表的作品大部分以拙劣的效仿为原则,抽离了背景和历史意义,将记忆淹没在虚假的幻像和华丽的表面中。独创性、本质性、等级和风格为现代主义艺术赋予的厚度感,在后现代主义作品中丧失殆尽,取而代之的是混合、杂交、回收利用等综合效果,是折衷主义,是各种不同的实践、材质、参照、类型、风格和时代的大杂烩。现代主义的排外性, 保证了作品表达的深度;后现代主义的包容性则为作品赋予了轻度、薄度、灵活性和浅表性。


© Cindy Sherman


人像摄影,也许是1980年代艺术中浅表性特点最显著的创作类型,其中面容的瓦解和主题的彻底变化,勾勒了这个时代艺术最主要的特征。美国艺术家辛迪·舍曼(Cindy Sherman)在其自拍像的创作中,一人兼当导演、演员、模特和摄影师。经过化妆和乔装改扮,艺术家消解在不同身份的人物之后,如在系列中是电影明星,在《历史肖像》(History Portraits)中是古典绘画模特。但是在这些改装中,艺术家的脸部表情带着异乎寻常的温顺,不试图表达任何内在的东西。在成千张他人的面孔中,辛迪·舍曼溶解了自己的面孔。她的作品,不是以自己而是以他人为参照,实际上与自拍像没有任何关系。



© Thomas Ruff


与舍曼相反,托马斯·鲁夫(Thomas Ruff)以他人为模特来拍摄(一般是年轻人),以尽可能的中立和直接的方式,避免所有迂回曲折和特殊效果。自始至终正面拍摄,极端清晰,阴影和凹凸感的缺失使脸部显得如同没有厚度和立体感的平面。这些光滑透明的肖像,被剥夺了人性的坚实。抽空了实体, 这些个体的面孔被简化成单纯的表象,脸部—表面。他们沉默的表情,泄漏出某种衰竭,以及人类所遭受的隐约而致命的腐蚀。


© Thomas Florschuetz


德国艺术家托马斯·弗劳尔舒耳兹(Thomas Florschuetz)的表现方式亦不相同,他拍摄的人体,构图紧凑,成像巨大,并以双联像或是三联像的形式展出。由于超近距离拍摄,人体被解构,成为几乎抽象的局部,通常难以辨认所属部分,完全失去了肉体的质感。这些人体的图像,如同破裂成无数块拼图碎片,片与片之间可以互换,而脸部、肢体和主体之间的统一性也被打破了。在由8个年轻工人脸部特写构成的灯箱作品《年轻工人》(Young Workers,1983)中,杰夫·沃尔(Jeff Wall)试图表现的是个体自身与他人身份重合的这一瞬间,也是身份与无身份重合的瞬间。因此在拍摄中,每个模特扮演的不是自己而是别人的角色,就像在戏剧或是电影中,这个角色有可能和自己极其相异。这里,身份与无身份之间的“表面”辩证,取代了传统肖像中表象和人物个性之间的“深度”辩证。在辛迪·舍曼,托马斯·鲁夫,杰夫·沃尔,当然还有托马斯·弗劳尔舒耳兹和其他众多20世纪末的艺术家这里,肖像成为不可能的艺术,因为脸部被解构了,主体失去了以往的同一性和深度。

© Jeff Wall


在这个通过摄影材质来完成的从深度到表面的转变中,同时在作品中被削弱的还有情感表达。确切地说,情感和主观性因素并未完全消失,但是不再与作品所表现的“我”捆绑在一起。哈罗德·罗森伯格曾将战后的抽象表现主义绘画称为“行动绘画”,意在强调情感表现已经不是其中最主要的问题。他解释道,“行动绘画注重的是自我创造、自我定义和自我超越;但是与此同时,这也将其疏远了自我表达,因为后者旨在接受真实的自我,包括它的伤痕和魅力。”1980年代,情感表达在作品中的衰竭加剧。首先,因为摄影材质在艺术创作中占据了重要位置,彻底结束了抽象表现主义的个性化的“手法”和独特风格。其次,在于人文主义理想的剧烈倒退,在于个体的贬值,在于人性和灵魂的丧失,而所有这些曾经是肖像的表现主体。


© Patrick Tosani


从深度到表面这个过程,是帕特里克·托萨尼(Patrick Tosani)创作的主题和形式的核心。“我在墙上制作了一个表面(意指图像)”,艺术家说,“并且,关于表面的问题体现在我大部分的系列中。如何将现实表面化?”这个问题贯穿了《肖像》《药丸》《后跟》《勺子》《地理》等作品,打破了传统的再现关系。艺术家选择这些基本的、熟悉的,甚至“亚平常”的生活物品,目的不是为了表现物品本身,而是作为摄影图像分析的载体。托萨尼是一位“摄影的摄影师”。以时间为例,在一层又一层向上攀升的女鞋《后跟》中,时间给人的感觉是漫长的,而在《雨》中, 时间却给人短暂流逝的感觉,《冰块》则象征了瞬间的凝固,《肖像》的模糊传达出时间动荡的持续感。艺术家的创作遵循“摄影最客观的形式:准确、正面取景、彩色、清晰、大尺寸”,取消了形式和象征的深度, 因而褪净了所有的感情色彩,以至于这些作品的署名者似乎“不是创造了它们的艺术家,而是生产了它们的摄影”。通过将严谨的分析精神和精湛的技术运用到摄影创作中,托萨尼为作为艺术材料的摄影赋予了某种合法性,接近于现代主义对待绘画的态度。与此同时,将日常物品(后跟、 勺子、塑料小人、咖啡豆、排骨、气泡等)提升到名副其实的图腾层面,使他的作品带有强烈的地方决定论色彩,与现代主义的意境相去甚远。


© Bernd & Hilla Becher


© Ed Ruscha


德国艺术家贝歇夫妇(Bernd & Hilla Becher)作品中成系列的水塔、筒仓、高炉、煤气罐等,展现的又是一个表面的和没有人性厚度的世界,象征着工业社会的尾声。尽管他们的第一部摄影集出版于1970年代,且意味深长地题为,但是10年后,他们的艺术精神才被真正承认。贝歇夫妇的艺术创作集系列、中立和“无构图”的“直接”摄影方式为一体,因而也不带任何“自我表达”和情感色彩。“自然科学的目录分类原则,对我们就是一种艺术原则”,贝歇夫人解释道。拍摄的系统性和按照“物体科目”来并置图像的方式,也让人联想到的《日落大道的每座建筑》(1966),汉斯·彼得·费尔德曼的《费尔德曼的图片》(Bilder von Feldmann,1968—1971)或是索尔·勒维特(Sol LeWitt )的《照片格》(Photogrids,1978)。贝歇夫妇的创作态度直接影响了一批德国艺术家,比如,,阿克塞尔·许特 (Axel Hüte),等,而且他们都曾是贝歇夫妇的学生;一部分法国艺术家也受到了间接的影响,如让·路易·加尔内尔、多米尼克·奥尔巴舍、苏菲·瑞斯特吕贝尔或是帕特里克·托萨尼。在这些艺术家的创作中,图像与物体之间象征性的差异经常显得极其微弱,以至于两者混为一体。这个模仿的虚构,既建立在集描述的清晰、正面、简练、精确和构图的显然性为一体的表现形式上,也建立在与实用摄影或是文献摄影小心翼翼保持的距离上。因为,这些不是纯粹的摄影师的作品,甚至也不是艺术摄影师的作品,而是艺术家的作品,超大的画幅指明了这些作品不是为文献摄影师的资料目录而作,也不是为艺术摄影师的摄影书籍而作,它们的归属是展墙——画廊,或是更具权威性的美术馆的展墙。



© Thomas Struth


© Andreas Gursky

摄影成为艺术材质的同时,摄影报道和文献领域出现了严重的信仰危机。确实,一个时代结束了 :一个信仰文献的真实性和客观性的时代,崇拜参照物的时代,拒绝风格的时代,遗忘目光、个性的时代。就这样,为了拍摄1980年代初的法国,非常正式的领土政治和地方行动委员会计划(Dadar 计划)意味深长地求助于能够保证“个人的视角”的艺术家,而 不是文献摄影师。长久以来被压抑的“应该用创造的方式而不是记录的方式来再现风景”这个艺术思想终于得到承认,这也以某种方式证明了艺术与文献并不矛盾,而是其合理性的条件。


此文节选自

《摄影:从文献到当代艺术》





点击图片即可购买


《摄影:从文献到当代艺术》

作者:(法)安德列·胡耶  著

袁燕舞  译

王瑞  审校

出版:浙江摄影出版社,2018年4月

ISBN:978-7-5514-1908-6

开本:16开

页码:364

定价:138.00元





内容简介

进入历史的脉络中为我们清晰地推论了摄影是如何从“实用性工具”的属性中解放出来,并逐渐成为当代艺术领域中重要的创作手段的。此书以摄影在人类文明进程中的多元化身份特征为基调,强调了个体表达的独特性与多样性,研究了图像与现实之间的复杂性,并在讨论中试图打破摄影本体论中本质主义思想的束缚,让摄影的存在回归现实世界,在摄影与艺术交错共生的文化地图上描绘出它已经失去边界的未来。


作者简介

安德烈 · 胡耶(André Rouillé,法),史学博士,巴黎第八大学艺术、美学和哲学学院教授,至今已出版八部摄影学著作,其中包括拉鲁斯出版社出版的《摄影史》(Histoire de la photographie)等。曾主编由欧洲摄影之家(La maison européenne de la photographie)出版的重要学术期刊《摄影研究》(La Recherche photographique),其新著《数码摄影—新自由主义的力量》(La photo numérique. Une force néolibérale)即将问世。于2002年创办了“巴黎—艺术”网站(paris-art.com),致力于推广当代艺术、摄影、设计、舞蹈和书籍,作为主编,至今已为该网站撰写了近600篇论文。胡耶教授在法国及世界各地被频繁邀请举办学术讲座,范围涉及欧洲、北非、南北美洲及亚洲。


译者简介

袁燕舞,1976年出生于安徽黄山,成长于上海,毕业于南京大学新闻学系。在上海新闻媒体工作数年后,于2003年赴法国留学,获得巴黎第八大学摄影和当代艺术学硕士。其后专注于个人艺术创作,在欧洲举办过个展及群展。2012年移居瑞士日内瓦,继续艺术创作,同时从事法语摄影学术著作的翻译工作。2014年,其子Edmond满三个月时,举家移居到德国柏林,并于2016年和先生一起在柏林创办了Edmond Gallery。画廊的目标之一是在欧洲推介中国新生代和中生代的当代艺术家。



内页展示










往期推荐



为什么是艺术摄影?四分之一世纪的摄影达腾腾尾仲浩二②214②新闻摄影①路易吉·吉里②乔尔·迈耶罗维茨②约瑟夫·寇德卡②森山大道贝歇夫妇中国当代摄影图录玛丽·艾伦·马克杉本博司曹嘉伦|戴安·阿勃丝维吉美国摄影史沃克·埃文斯214沢渡朔吉行耕平摄影美学拾城冯立②冯立①秋山亮二盖瑞·温诺格兰德ソノダノア荣荣和映里解海龙浙江摄影出版社王春帅浙江当代摄影王士杰老安蜷川实花路易吉·吉里|薇薇安·迈尔伯汀斯基植田正治欢岛周仰陈灿荣观念艺术庄学本张侯权尤达任安迪·沃霍尔李·弗里德兰德杜塞尔多夫摄影学派傅拥军汪雪涯蒂尔尼·吉伦|秋山亮二王轶庶徐小通刘思麟威廉·埃格尔斯顿彼得·比亚洛布热斯基山地俊辉W·尤金·史密斯安德烈亚斯·古尔斯基徐盛哲尴尬郑傅尔得马西莫·维塔利盖少华马克·鲍尔严明土门拳山本昌男吕楠乔尔·迈耶罗维茨匹兹堡项目西蒙·罗伯茨王兵蒂姆·赫瑟林顿木村伊兵卫拉里·克拉克布鲁斯·戴维森约瑟夫·寇德卡罗曼·贝扎克Eric托马斯·德沃扎克刘昕奥山由之浅田政志葛亚琪张克纯蔡东东川内伦子格利高里·克鲁德逊中平卓马亚历山德拉·桑吉内蒂尾仲浩二陈菠菜王福春庄喆余海波横浪修安妮·戈拉兹贝尔纳·弗孔中古书⑪|中古书⑩中古书⑨中古书⑧中古书⑦中古书⑥中古书⑤中古书④中古书③中古书②中古书①






扫描下方二维码加入我们的摄影书社群










点击阅读原文👇,购买《摄影:从文献到当代艺术》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